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党建铸魂,青春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绽放光芒——我院张志刚教授 积极带领学生参加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30 点击数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党建工作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2025年7月15-17日,我院张志刚教授带队,指导“赋能乡土·白羽生金”(队长博士生韩碧琦)与“寒地禽病防控兴牧”(队长硕士生纪淑珂)两支我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分别奔赴绥棱县、甘南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系列实践以“党建引领、专业赋能、服务基层”为核心,聚焦地方特色养殖业发展需求,用专业技术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张志刚教授带领“赋能乡土・白羽生金社会实践团”走进绥棱县上集镇,围绕当地“三宝”之一的“大鹅”产业展开深度服务。作为一名国家高层次人才,张志刚教授始终强调:“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产业发展,技术是支撑。我们要让党的政策落到田间地头,让专业知识成为养殖户的‘金钥匙’。”

实践团队成员与绥棱县上集镇养殖户探讨免疫程序与粪污处理方式

实践中,团队深入上集镇呆头鹅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养殖户面对面交流,详细调研存栏量、品种结构、疫病防控等核心数据。针对调研发现的免疫程序不精准、营养配比不合理、粪污处理不规范等问题,张志刚教授带领团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免疫策略优化、日粮结构调整、粪污资源化利用”三项针对性方案——建议采用“小鹅瘟—禽流感—鹅副黏病毒”阶梯式免疫程序,科学配比玉米、豆粕及青绿饲料以平衡成本与营养,推广“干清粪+沼液还田”生态模式。这些建议既贴合实际又兼具科学性,得到养殖户的积极响应。除技术赋能外,团队成员博士生韩碧琦、李佳益以“党建+品牌”为抓手,承担起“呆头鹅”品牌宣传任务。在张志刚教授的指导下,学生们冒雨拍摄养殖现场素材、采访养殖户故事,计划制作宣传短片与科普视频,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打响品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要在党建引领下,让知识真正服务于群众。”张志刚教授的话,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与此同时,张志刚教授率领的另一支社会实践团“寒地禽病防控兴牧社会实践团”也深入甘南县宝山乡靠河村,聚焦当地鹧鸪养殖产业开展技术帮扶。

团队成员与甘南县宝山乡靠河村养殖户合影留念

在靠河村鹧鸪养殖点,团队首先走进幼雏室,发现3000余只幼雏因密度过高、通风不足出现热应激风险。实践团成员现场研判,提出“增设透气孔、增加粪便清理频次、稳定饮水器水位、幼雏2天一次消毒交替使用消毒液”等整改建议,从细节处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在成年鹧鸪养殖区,针对40平方米空间饲养200只成年鹧鸪、环境闷热、饲料易霉变等问题,团队进一步建议“成年鹧鸪3天一次消毒且交替使用消毒液、饲料垫高防受潮、少量多次添料减浪费”,为养殖户提供了一套“低成本、易操作”的科学养殖方案。

团队成员观察甘南县宝山乡鹧鸪幼雏生长情况

“这些细节以前真没注意到,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靠河村姚书记的感慨,正是党建引领下技术下沉的生动写照。张志刚教授表示:“基层养殖的痛点,就是我们实践的重点。作为教师,带领学生扎根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张志刚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中共绥棱县委党校接受党的主题教育

两次实践中,张志刚教授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将“立德树人”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在绥棱县,张志刚教授带领学生在中共绥棱县委党校接受为期半天的党的主题教育,参观绥棱县天放纪念馆,学习东北抗日英烈于天放的事迹,感悟“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在甘南县乡村小路,他鼓励学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专业所学转化为助农实效”。

团队成员参观绥棱县天放纪念馆了解抗日英雄于天放的生平事迹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是我院党委落实“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学院将持续以党建为舵、以专业为帆,鼓励更多师生像张志刚教授一样,扎根龙江大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科技与担当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绚丽之花。